【集萃网观察】前言
当今服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天然、绿色、安全环保、舒适与健康,而新型天然纤维素纤维在纺织品服饰上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竹纤维在纺织品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其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竹纤维绿色环保的功能特性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 耐久的消炎抗菌作用。据测试,其抗菌率在洗涤前为33%,经洗涤10次后再测试为70%;
② 耐磨性好,制成的服装不起球、不起毛;
③ 清新凉爽。竹纤维截面中空,呈梅花型排列,横截面含有大量的圆形空洞恰似涤纶细旦异形丝,内部有很多中空管状的多空异形孔道,其毛效非常好,是一种凉爽型纤维;
④ 保健护肤,具有良好的抗紫外辐射功能;
⑤ 绿色环保,可降解、可再生。
竹纤维原料来源于天然可再生资源,产品使用后可降解,符合环保要求,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纺织纤维材料。
一、竹纤维的性能与特点
1、物理性能
竹纤维的强度高、弹性好,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悬垂性。将同规格1.67dtex×38mm的竹纤维与粘胶纤维、棉、天丝(Tencel)作单纤维的强伸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所示:
表1:竹纤维与其它几种纤维素纤维物理性能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竹纤维的干强度要高于粘纤,湿强度可保持干态的70%左右,因此,其织物在湿加工时的折痕,擦伤比粘胶纤维轻。从表1中还发现,竹纤维的干湿态的伸长率比粘胶纤维小,其强力不如棉与天丝,但伸长要高于棉,接近于天丝。
2、竹纤维的吸湿性及染色性能
由于竹纤维的横截面布满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隙,可以在瞬间吸收大量的水分和透过大量的气体。所以这种横截面高度“中空”的特殊结构,使竹纤维的回潮率接近粘胶纤维在11%~12%之间,吸湿速率较快,室内相对湿度高时吸收水分,干燥时再将水分子释放,可起到调节湿度的作用,因而用竹纤维制成的织物具有凉爽感,业内专家称其为“会呼吸”的面料。良好的吸湿透湿性和透气性,使得竹纤维做成的服装凉爽舒适,不贴身体。尤其适合作内衣,运动服、夏季服饰面料等。
良好的吸湿性使得竹纤维具有优良的染色性能。在印染加工时,适合粘胶纤维染色的染料,有活性、直接、还原染料等,同样适用于竹纤维,并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由于两者平均分子量和聚集态结构不同。因此,染料对它们的可染程度不尽相同,用直接染料分别对粘胶纱与竹纤维纱进行染色对比试验,竹纤维纱经染色后,色泽较粘胶纱浅具有真丝绸般的光泽。
3、竹纤维的抗菌抗蛀性能
竹纤维除了具有粘胶纤维同样不会被虫蛀性能外,还具有天然的杀菌、抑菌、防臭功能。这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其叶、茹、沥、簧、笋、精、蓐、节霜均可疗疾。另外,竹纤维在纺制过程中加入了具有抗菌除臭功能的矮竹竹叶原料,并在纤维素提纯纺丝液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仍能保护其天然的抗菌性能。据报导:竹纤维产品的抑菌抗菌性能不随使用寿命而变化的结论已由权威机构作出了证明,即将细菌置放在竹纤维的织物上,24h后细菌死亡率可达71%。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纺织品进行抗菌防霉处理已逐步成为国际纺织品主流,竹纤维的这一优良特性,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二、竹棉混纺织物的特点
由于棉纤维与竹纤维同属于纤维素纤维,所以,两者在选用染料种类方面,可以选用同一种棉用染料,上染率好、匀染性高。竹棉混纺织物综合了两种纤维的优点,既具有棉纤维柔软、吸湿、舒适保暖的性能,又具有竹纤维耐磨损、抗菌、抗紫外线辐射、吸湿透气、凉爽干燥的特点。所以,竹棉混纺织物属于一种高档的服饰面料。
三、竹棉混纺面料在我司的染整加工工艺开发实践
经过多次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竹/棉混纺织物的染整特点制定工艺流程方案。
1 小样试验
1.1 坯布规格:JC60/ BB40 60X40 173X124 118”
JC60/ BB40 60X40 200X130 67”
1.2 工艺流程
坯布准备→烧毛→酶退浆→低碱冷轧堆煮练→漂白→丝光→染色→免烫整理→烘干→定型拉幅→预缩 →成品
2 染整工艺的选择及条件的确定
2.1 烧毛
竹/棉混纺织物坯布表面呈杂乱的短茸毛,还有少量棉籽壳、毛球。如不烧毛或毛不净,既影响布面效果,又容易在印染加工中由于茸毛粘结产生染色不匀、掉色,造成疵病,影响产品质量和风格,且消耗较多染化料,故烧毛工艺特别重要。
烧毛工艺:二正二反,车速:100-120m/min,烧毛质量3-4级。
2.2 酶退浆
根据我司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诺维信公司的退浆酶2000L。退浆酶2000L是一种宽温幅、耐高温退浆酶,它可退除浆料而不损伤纤维。由于竹纤维及竹/棉混纺织物织造时,主要采用淀粉浆,辅助添加聚乙烯醇(PVA)等化学浆。因此,在选择酶制剂时必须注意保护纤维,选用对淀粉浆有选择性降解、酶活性较高,且稳定性较好的淀粉酶。织物中的油脂、蜡质等对酶无损害作用,在PH值5-9时,酶制剂保持较高活性,使退浆快而均匀,以获得较好的退浆效果。因此,我们选用了诺维信公司的退浆酶2000L。
表2:退浆酶2000L的应用工艺
从以上实验数据可看出,酶的用量在1g/L时,退浆6级达不到质量要求,而2g/L的退浆级别以达到7.5级,基本满足了工艺要求。当酶的用量达到3g/L、4g/L时,尽管酶退浆效果达到8级,但成本升高。因此,我们采用2g/L的酶用量为生产工艺。